不再小修小补,大摩给出房地产救市大招
文|潘永堂
1
房地产,为何迟迟没有“止跌回稳”?
老潘总结最最最核心的就是三个原因——
“房子太过剩了,老百姓没钱没信心、中央救市还是有所保留”。
三个原因归纳起来:一个是行业问题(库存失衡),一个是经济问题(收入与信心),一个是政策问题(“房住不炒,防大跌,软着陆”的定调)。
前2个问题是长期病、慢性病,即使重磅药方短期也好不了,得徐徐图之;第3个问题是房地产生大病,慢性病了,但救市顶层定调偏保留,毕竟这个行业早年是个调皮疯长的大孩子,是要敲打一下的,所以不会开出药效能“管1年、管2、3年”的药方。
因为不能让这个调皮孩子拥有“再次疯狂”的资源和机会。
你瞧瞧,2024年527救市脉冲了1个多月就失效了;926救市反弹了6个月就又失效了;而2025年几乎是救市空窗期,仅有的“北京、上海、深圳”相继放松限购和二套房税收优惠救市后,各自市场热闹反弹了2周左右,就又没劲了……
这种“挤牙膏,小修小补,托大跌”的“救市”力度,挡不住也改变不了房地产市场整体下跌趋势,而更多只是针对下行途中“跌速过快”和“跌幅过猛”一种修复,是“托底”而非“真修复”;是“保持软着陆,拒绝硬着陆”的护盘纪律。
所以每次药方的力度,中央和地方,其实都“很有数”,而这种“收敛式、有保留”的救市,去应对房地产回稳的两大拦路虎——“行业高库存+收入就业信心不足”,自然效果是难持久的,所以每次救市后,效力往往在1、2个月、最长6个月就不足了。
2
从21年到25年,房地产这个调皮的孩子也受到惩罚了,量从18万亿跌倒9万亿,价从最高点下跌了30%到50%,等于说这个行业“量、价”都收缩了50%,这算是大地震了!
对此,摩根士丹利中国首席经济学家邢自强也给出了同样的定性。
他认为“中国房地产市场自 2020年以来的调整已持续约5年,成交量较峰值下降 60%,已经接近国际经验中的周期底部。
对比美国(2006-2012 年下降 55%)、丹麦、爱尔兰、西班牙(2007-2014 年下降 60%)、比利时等欧美国家房地产大跌周期都几乎都在4~7年调整,所以,中国这一轮房地产大调整也差不多到底部了。”
他认为:“到 2026 年底,中国房地产将逐步进入趋稳期,价格和成交量趋于平稳,而当下2025年房地产整个市场正处于“筑底—修复”中期阶段,依旧是筑底关键时刻,这一过程需要政策强力介入加速库存消化和债务重组,这样才能让楼市能够在2026年底止跌回稳。”
不过邢自强也提出了警告。
国际经验表明,当成交量下降 60% 左右时,市场通常进入周期底部区域,就需政策主动介入以避免长期低迷(如日本经历 18 年调整)。
邢自强特别指出,眼下中央政府若能通过资产负债表介入快速消化库存和重组债务,可将这一轮房地产调整周期缩短至 2026 年底企稳,否则可能延长至 2030 年后。
老潘提醒大家注意的是,的确眼下几乎超过8成的人都认为房地产还会继续下行,大家对后市的预期、信心普遍不足。
当一个行业弥漫这个预期时,中央政策若不及时出手,扭转预期,未来市场进一步恶化,也不是不可能。
在这样一个背景下,近日大摩闭门分享会,站在房地产及中国经济的顶层视角,邢自强再次给出房地产尽快止跌回稳的“新药方”。
老潘看完,倍感药方有点猛,且属于精准滴灌。
既点中了行业的库存七寸顽疾,又对“地产的出路在于经济修复”的经济刺激针对性药方。
即唯有经济修复了,库存修复了,房地产止跌回稳就会提速了!
3
大摩给出的房地产尽快止跌回稳的第一个药方是
“去库存”新药方!
即中央政府配资3万亿、一二线收购150万套,逻辑通达了收储去库存就快了。
其一、为何去库存一年了,房地产总库存不降反增?
比如2024年底房地产狭义总库存才7.5亿平米,但如今25年8月底狭义总库存反而增长到7.62亿平米,不降反增的原因有2点。
其一,房地产新房卖不动,导致越新开、库存累计越多;其二,地方政府收购商品房为保障房商业逻辑跑不通,核心是收购商品房用于保障房的收益率不到1%,连财务成本都无法覆盖,经济上整体算不过来账,所以推进就很缓慢,耽误了行业止跌回稳的大局。
其二、如何跑通收购新逻辑?大摩有了新对策。
对拖后腿的去库存,大摩换了个思路和做法——即让中央政府主动介入,进行资产负债表扩张,由中央出资约3万亿,聚焦在头部一、二线重点30个城市城市收储150万套商品房转为保障房。
为何如此?
一则老药方去库存1年多预计出资就几千亿规模,体量太小了,所以这次改为3万亿,收购150万套房,而事实上全国一、二线城市总库存才300万套,综合去化周期24个月以上;而3万亿大手笔收购后可以一下消化50%库存,去化周期缩减为12个月行业健康水平。
这个力度若能完成,显然去库存就成功了。
二则过去地方政府算小账,只算经济账,纠结于保障房1%的低回报率覆盖不了财务成本,是亏本生意,而且从金融风险的问责到未来的运营难题,地方政府收储其实都推行不下去,所以一定需要用中央的资产负债表来做,而且只能在未来人口持续流入的头部30个重点一二线城市率先做,因为三四线城市人口净流出,尽管当地也有高企的库存,但收了没有意义,因为三四线因人口流出导致保障房改造后将会依旧无人居住。
另一方面,大摩强调不能只算经济账,还要算社会账,算全局效益,比如3万亿收储极大减少商品房库存后,就能帮助市场企稳回升,老百姓的预期会变好,能改善民生预期、切实为消费复苏创造有利条件。
毕竟消费复苏是中国经济的大局。
消费复苏才能进一步去过剩产能,然后反过来又拉动投资增长,但眼下中国老百姓的消费复苏,又很大程度受制于“房地产”下行。
一则老百姓自身70%家庭财富都在房地产,一旦房价下行且形成趋势预期,就会导致老百姓倍感自身家庭财富损失,进而开始不敢消费、收缩消费;
二则楼市去库存速度加快后,供求关系就逆转好转了,房价就能迅速止跌回稳甚至回升,这样老百姓财富效应增加,就敢适度扩大消费,刺激消费复苏。
三则在一二线城市收购商品房变保障房,这样低收入群体、外来打工者在一二线就有大量保障房兜底了,民生住房难题就改善了。毕竟中国城市有1亿多的农民工,他们住的条件是比较差的,如果想让农民工真正有城里人长期住下来,愿意花钱,没有后顾之忧,这就需要建立更普遍、更低门槛的保障房供应与公正分配。
未来“有钱人抢豪宅,中产买商品房,低收入群体买租保障房”,这个国家未来的住房问题就各得其所、和谐共存了。
以前为何老百姓只投诉房地产房价高,而不投诉汽车行业奔驰、比亚迪汽车价格高?核心就是因为中国各个城市在轿车之外配备了完善的民生公交系统,地铁系统等城市出行保障体系,但房地产98年房改后只有商品房,多年没有充足且低收入百姓能上车的民生保障房,所以最终,普通民众就把愤怒投诉到商品房高价格之上。
所以,今天巨量商品房变保障房,用3万亿量级快速去库存50%,就能发挥“一箭三雕”效应。既去了楼市高库存,又快速增大一二线保障房,还能让民生安定,敢于消费,间接拉动消费经济。
4
仅仅解决高库存,未必房地产就一定会止跌回稳回升,核心还要经济复苏,收入就业向好,对经济未来有信心。
只有行业库存问题和经济就业收入问题双双解决了,房地产止跌回稳才能有支撑,才不会昙花一现。
但经济提振,是个超大命题,大摩对经济提振找准了关键切入点。
即通过社保改革和定向增大补贴,以此降低居民预防性储蓄并增大消费,未来5年将农民和农民工社保补贴提升至每月 1000 元,增强消费信心,目标将消费占 GDP 比重从不足 40% 提高至 45%-48%,力争到2030年,中国的消费市场达到10万亿美元这个量级。
一旦中国内在消费经济做强了,就可以填补当下大家担心美国进入贸易保护主义后,对中国企业、中国市场造成的一个需求缺口。
消费经济强了,企业就敢追加投资生产了,老百姓工作收入也就更稳了,经济就进入“循环增强”的螺旋式上升通道了。
你可能会好奇,为何“做大社保补贴,做强社保体系,怎么对房地产复苏、对经济复苏会有支撑?”这两者间看似毫无关联。
对此,老潘来解释一下。
第一,社会保障越强,储蓄就越弱,消费就越多。
刺激消费,一看大家有没有钱,二看敢不敢花,但眼下中国更多是
“有点钱但且不敢花”的尴尬问题。
事实上,中国经济过去40年高速发展,大多老百姓手头还是有点钱的,但问题是社会保障体系不足,外加疫情后几年经济下行,所以老百姓有限的财富都进入“预防性储蓄,消费收缩、消费降级”的通缩通道,最终整个社会消费不足,一定程度也导致中国消费占GDP还不到40%。
对比之下,欧美经济结构中消费占GDP都在60%左右。
中国经济全球第二了,但为啥经济结构还这么弱?一个核心原因就是大多欧美城市化建设已进入尾声,而且强大社会福利体系,保障体系解决了老百姓后顾之忧,所以欧美人都敢消费、爱消费,最终消费占GDP占比就领先中国很多。
中国当下“投资驱动经济”时代逐步过去了,城市大基建、大地铁都已基本饱和了,而以“消费驱动经济”的新时代到来了,基于此,国家也顺势提出了全国大一统市场的新战略,这背后本质就是要做大做强中国消费经济。
而要做大做强消费经济,首要核心最关键的前提就是
快速完善夯实社会保障体系!
老潘走个心、说句心里话——这世间哪有什么“安家乐业”,强大社会保障体系才是一个国家国民幸福的底气。
所以,这两年政府和经济学界都统一了一个共识,即
财政支出开始加大对人的转移支付,即围绕社会保障、社会福利体系的改善去做财政投入,而不是像过去几十年针对城市基建、大工程等“物”的投资。
所以,未来中央财政体系将从过去投资于“物”转向于投资于“人”,投资城市民生和社会福利的“软实力”建设,有了社会保障体系的快速完善成熟,消费经济在整个中国经济的权重和占比就能有效持续提升。
其二、加大对社保、对人的投资,可针对哪个群体发力了?
对此,大摩提出未来5年内,即十五五期间每年针对广大低收入群体(农民和城市农民工)社保补贴提升到一个月1000块钱,这样就可以编织起一个社保安全网,让他们感觉后顾之忧减少了很多,更愿意花钱,更愿意消费。
你没听错,是针对低收入群体加大财政补贴,这样效率是最高的。
为何如此? 核心在于经济学有一个实证理论——即针对低收入群体进行社保补贴,是刺激消费效率最高、效果最直接的方式。
逻辑就在于针对低收入群体消费补贴,会实现最大化消费转换。
即低收入群体国家每增加1000元消费补贴,低收入群体几乎会立刻且全部用于满足基本生活需求(如食品、衣物、日常消费),消费转化率可达90%以上。而针对中高收入群体消费补贴,每增加1000元收入,他们更多会将其存入银行、投资或偿还贷款,而不是立即消费!
其三、补贴多少了?大摩团队算了一个数——即每年中央财政对社保基金补贴提升占GDP一个百分点,那么五年下来,可能要耗资3~5万亿。
5
除了3万亿的去库存,3~5万亿社会保障体系优化,第三个救经济常规大招是在对当下经济出台一个“托底”救市政策。
大摩在年初就预测2025年中国经济将呈现“前高后低”走势,的确,一二季度都高于5%,而三季度GDP预计在4.5%低位,而四季度如果不采取措施可能比三季度更低,因此,从救市触发而言,当下已经接近需要官方出台一些托底政策的时间线。
对此,大摩预测——快的话9月底,慢的话10月底,将出台规模 5000 亿 - 1 万亿元的托底政策,可能包括置换地方政府应付账款、支持城中村改造等。这类政策旨在缓解经济下行压力,但需避免过度依赖基建投资,转而聚焦消费和民生领域。
小结
整体看,大摩三个救市大招,可谓招招在点上。
一个是去库存PLUS版,一个是用3~5万亿社保补贴杠杆去撬动更大量级的消费经济复苏,一个是2025年保GDP5%的秋天托底刺激救市的常规药方,三大药方,可谓加速房地产止跌回稳的“内服+外贴”的内外兼治药方。
这个效果肯定会比单一房地产救市,会更有效。
同时,大摩也强调:“中国若能用好这个7~8万亿的三张药方,去实现房地产市场的企稳回升,实现社保改革的突破,就能全面促进中国消费占GDP比率上升到2030年的45%~48%,届时,中国就有望在“十五五”期间引领全球经济基本面复苏。”
蓝图美好之外,大摩邢自强也提出警告:
“若政策执行不及预期、房企债务违约扩散、全球经济超预期衰退,就会进一步延长中国房地产市场的调整周期。”
股票配资平台网站,线上配资炒股网站,股票策略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