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老街上的二维码风波》
清晨五点半,老街在豆浆香气中苏醒。福伯像往常一样推开"李氏豆浆"的木门,第一件事就是擦拭柜台上的两个二维码——绿色的微信,蓝色的支付宝。
"老板,扫微信啊!"
"糟了,我支付宝里才有钱..."
这样的对话每天都在上演。福伯得一边舀豆浆,一边提醒顾客:"绿色的是微信,蓝色的是支付宝,别扫错了!"
这天,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孙女小雅回老家,看见爷爷手忙脚乱地应对两个二维码,噗嗤笑了:"爷爷,您这太落伍了。现在都用聚合支付码,一个码全搞定。"
"啥聚合?我一个卖豆浆的,搞那么复杂干啥?"福伯不以为然。
小雅不管三七二十一,拿出手机操作起来。她在某支付平台注册账号,提交了福伯的身份证和店铺照片,三天后,一个印着微信、支付宝、云闪付三个logo的新二维码寄到了店里。
"这不是更乱了吗?"福伯看着花花绿绿的新码直皱眉。
但很快,福伯发现了新码的妙处。顾客不管用哪个支付软件,只要扫这个码就行。更神奇的是,配套的语音播报器声音洪亮:"收到付款15元!"再也不会错过任何一笔到账。
然而好景不长。半个月后的早晨,播报器突然沉默了。福伯慌了神,赶紧给小雅打电话。
"平台说系统升级,要等两小时。"小雅在电话里解释。
这时正值早高峰,排队买早餐的顾客越聚越多。
"老板,能收现金吗?"一个年轻人问。
福伯翻箱倒柜找出零钱盒,里面只有几枚硬币。
"我手机没电了..."一位老太太无奈地说。
队伍开始骚动,有人放下豆浆直接走了。
福伯望着失控的场面,突然想起什么。他从抽屉底层翻出那两个旧二维码,小心翼翼地贴回柜台。
"大家别急!微信扫左边,支付宝扫右边!"
人潮慢慢恢复秩序。两个小时后,新码恢复正常,但福伯再也没有撕掉那三个二维码。
晚上,福伯在记账本上写下:"今日教训:不能把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。"
第二天,小雅回来看见柜台上的三个二维码,刚要开口,福伯抢先说:"丫头,科技是好东西,但老办法有老办法的稳妥。"
他指着那个聚合码:"这是方便。"又指着另外两个码:"这是保险。"
小雅若有所思。她拿出手机,帮爷爷下载了三个支付平台的独立App,教他分开对账。
一个月后,老街改造升级,整条街断网一天。其他店家急得团团转,只有福伯不慌不忙地拿出准备好的零钱盒,在每份豆浆旁放上一张手写纸条:"今日暂收现金,明日可扫码抵扣。"
当晚,福伯在记账本上新添一行:"现金:356元。"他在旁边画了个笑脸。
从此,福伯的柜台上始终保持着三个二维码。有人问他为什么这么麻烦,他总笑呵呵地说:
"科技就像豆浆,不能太烫,也不能太凉,要刚好能入口的温度才好。"
街坊们发现,这个卖了一辈子豆浆的老人,似乎比很多年轻人更懂得如何在新时代里,守护好自己的那碗烟火。
股票配资平台网站,线上配资炒股网站,股票策略平台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